各教学院(部):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和创新教学方法,推动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学校决定举办第六届山东工商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有关比赛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目标
紧扣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助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精心打造教师教学创新与交流的标杆。
二、大赛内容
大赛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产教融合创新报告(以下简称创新成果报告)。
三、参赛对象、组别设置和名额分配
1.参赛对象
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师德师风良好的在职教师,均可参赛。产教融合赛道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至少包含1名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且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时间须达到2年及以上;其他赛道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均可。若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教师。参赛课程为本科课程,参赛主讲教师近5年对所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2轮及以上,且2023年9月以来至少讲授一轮。
2.组别设置
比赛根据主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分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三个组别。按照“四新”建设、基础课程、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等领域,选择参赛课程。
3.名额分配
各教学院(部)推荐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人员组别中,每个专业职务等级不少于1人。
四、大赛实施
1.比赛分为院赛和校赛两级赛制
院赛和校赛依托大赛官网组织实施。院(部)组织院赛,参赛人数不少于本单位符合参赛条件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0%,参赛教师通过大赛官网提交材料,网上评审后择优推荐校赛、省赛人选。
2.大赛评审
大赛评审为网络评审,网络评审满分为60分,其中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占40分、创新成果报告占20分。
五、奖项设置
比赛设立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六、比赛需要准备的材料要求
校赛与院赛使用同一份比赛材料,被推荐参加校赛的老师不再重新提交材料,请各位参赛教师精心准备。
1.申报书
参赛教师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提交材料,申报书样式详见附件1,提交后原则上不得修改。
2.创新成果报告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体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过程与成效。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课程思政创新报告应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发现和解决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
产教融合创新报告应密切围绕高校与社会或行业企业主动合作、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组织模式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等产教融合方面的内容,以教学研究的范式,聚焦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协同办学的机制等,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报告包括摘要、正文,字数 4000 字左右为宜。教学创新(或课程思政创新、产教融合创新)成果的支撑材料及目录详见附件2。
3.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中两个1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其中产教融合赛道需包含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要求详见附件3。与课堂教学实录视频配套相关材料包括: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内容对应的教案和课件,其中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
4.证明材料
所有赛道参赛课程需以 PDF格式上传教务系统中课程已完成学期的开设信息(包含课表、排课班次、人数、地点等信息截
图),参赛课程名称须与教务系统中显示情况一致。
产教融合赛道参赛课程还需提供由所在高校教务部门出具的实践性教学学时占课程总学时比例不少于30%的相关证明;行业企业参与参赛课程教学的相关证明,包括但不限于与参赛课程 相关的人事聘任协议、产教融合项目合同、协同育人项目、产业学院等,签订时间在 2 年及以上。
六、其他事项
1.各教学院(部)务必高度重视本项赛事,结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四新”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以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广泛宣传发动、认真组织实施。院赛的组织情况将纳入院(部)绩效考核。
2.参赛教师应保证教学创新设计相关材料的原创性。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教师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参赛教师提交的相关材料(申报书除外)不得出现参赛教师姓名、所在学校及院系名称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产教融合赛道行业企业信息不做硬性要求)。各院(部)需指定一名管理员,院赛参赛教师作品由院(部)管理员审核。
3.请各教学院(部)于10月28日下午下班前将院赛评审专家和管理员名单通过企业微信发给王静,12月15日之前,将推荐的校赛教师名单填入教师教学创新比赛报名汇总表(见附件7),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东校1教108室),电子版通过企业微信发给王静。
附件:
1.教师教学创新比赛申报书
2.教学创新成果支撑材料目录
3.教师教学创新比赛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标准
4.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新工科、新文科、基础课程)
5.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课程思政)
6.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产教融合)
7.教师教学创新比赛报名汇总表
教务处
2025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