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 首页 | 机构设置 | 规章制度 | 教学建设 | 教学研究 | 教学运行 | 质量保障 | 教师发展服务 | 实验教学 | 服务指南 | 下载中心 | 网络课程 

  当前位置:文章正文  
山东工商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 (院发〔2008〕57号)
2016-04-01 08:21     (浏览次数)

加强以创新素质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类型和规格的需求,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1.以全面贯彻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为总的指导思想,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明确我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坚持教育创新与教学改革,优化学科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和学分制改革;要建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与学校发展战略的目标定位相匹配的人才质量观和人才培养模式;要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方案、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相协调;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处理好办学规模与培养质量、专业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与专业知识、系统理论与实践能力、学统继承与学术发展等关系。

二、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性教学建设的管理与投入

2.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应坚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教学内容改革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核心,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应充分体现出知识的应用性,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实践教学的自主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精心培植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信心,塑造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的统一,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能力。

3.切实规范和完善实验室建设。按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上一个新台阶的发展思路和教育部有关要求,集中力量与条件建设好实验室,为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4.建立与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1)院(部)要确保各种实践活动按计划进行,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到已经建成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突破仅限于感性认识、技能训练的旧模式,使之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教育训练的课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2)院(部)要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改善实习条件,健全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尽可能做到同实习单位相关工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取得校外实习单位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实习工作,努力把实习基地办成教改实验基地、生源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

三、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我校教学工作的新进展

5.教学研究是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需要,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强化教学研究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研究;要结合人才培养实践,规范教学研究内容;要重视教学研究立项,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要采取激励政策措施,鼓励教学研究;要以教学研究中心为依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6.教学研究要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模式等问题;教学研究要立足于教学实践,进一步掌握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做到起点高、立意新、有突破,以高水平的教学研究促进我校教学工作的新发展。

四、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7.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面向市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形成学科专业的灵活调节机制、学校的自我适应机制、人才需求预测机制、政策保障和评估监督机制,努力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8.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科专业水平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学科专业,拓宽专业发展空间。把扶持优势学科、基础学科与发展应用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发展重点优势学科专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专业,积极发展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学科专业,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能带动产业发展和就业的新兴专业。根据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与大企业集团和科研单位紧密结合,做好专业共建工作,积极发展相关学科和专业,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优化产业结构要求的专门人才。

五、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9.各院(部)要切实做好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工作,使人才培养方案成为科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人才培养过程要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的外延,从各种教学实践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智能结构的要求上,为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制定教学大纲与计划,将实践性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10.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我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按学科大类人才培养、2+2、3+1人才培养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11.继续加强双专业双学位工作,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继续发挥学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好主修专业同时修读辅修课程、辅修专业、辅修双专业和双学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适应性强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12.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继续开设校级素质教育通选课和跨学科及专业选修课。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力求教学资源优势共享,拓展学生获取不同学科知识的范围,使学生得到多学科知识的熏陶,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增强学生自主性。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建立与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分制管理体系,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充分的条件,增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自我设计发展方向、目标和道路的可能性。淡化以专业或专业方向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加强以课程为核心、以课程板块为系统的教学方案设计,建立以学科或专业类别范围内的选课制和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制。

六、建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4.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需要。学校要通过创新平台建设,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5.学生工作部、团委、科研处和教务处应共同构建学生创新活动组织管理机制。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创新技能、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案例评析等讲座,在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一定的引导,并对学生创新活动进行组织和辅导。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大学生创新中心并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构想、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

16.建立和完善学生创新课题的申报制度,在创新课题的培育、筛选、扶持方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创新基金制度,用以奖励我校学生的创新成果,在学生中倡导和灌输一种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挑战自我的精神;弘扬一种脚踏实地、探索未知的诚实学风。

17.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参观、科研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实践技能竞赛和课外成果竞赛(诸如演讲、辩论、艺术设计、外语等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学习兴趣、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18.密切与相关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联系,使我校学生创新活动在信息联络、实践机会和实践场所上得到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国内乃至国外院校在学生创新活动方面的交流,学习兄弟院校好的经验,使我校的学生创新活动保持在高层次、高水平上。

19.密切与山东省以及全国各类竞赛组织机构的联系,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更高层次的各种竞赛,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我校学生的时代风貌。

20.建立和完善对创新辅导教师的奖励制度,在教师中创造一种关心学生创新、扶持学生创新的良好局面,促进创新活动的良性循环。

                                                                 二〇〇八年七月七日

关闭窗口
教务文件发布

 

· 院办发〔2024〕20号--关于给予 ...
· 院办发〔2024〕19号--关于给予 ...
· 院办发〔2024〕18号--关于给予 ...
· 院办发〔2024〕17号--关于给予 ...
· 院办发〔2024〕16号--关于给予 ...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 学生、教师:教务系统
* 教材订购畅想谷云平台
* 外聘教师:教务系统
* 管理员:教务管理系统
* 维普毕业论文管理系统

山东工商学院教务处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191号
邮编:26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