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
党发[2014]34号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以及山东省教育厅有关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精神,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职业适应性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要素配置,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推进“质量立校”战略,现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
依托地处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商科见长的教育资源优势,科学规范专业设置,加强新增专业规划与论证。按照学科专业相近程度及本科专业目录,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稳步调整专业归属。成立“专业建设评估委员会”,开展常态化的校内专业评估,建立专业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根据山东省拨款定额改革专业划分有关文件要求,推进专业试点改革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的专业准入、调整和退出机制,重点发展大商科学科专业群及其支撑专业群,精心打造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等三大应用型复合型特色专业群,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
(二)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根据社会与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做优、做强、做特为目标整体设计专业综合改革方案。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线,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群教师团队,制定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注重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衔接,做实基础课、做强核心课、做特专业方向模块课,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和挑战程度。制定部分专业课外包管理办法,建立与外聘教师工作特点相适应的多样化课程组织模式。持续推动专业综合改革教育教学大讨论和行动计划。支持相关专业举办教研学术会议。
加强与地方、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学会等组织的合作,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卓越经理人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延伸传统课堂,推进协同培养
人才培养要综合发挥六类课堂的不同作用,增加兼容性,提升培养成效。第一课堂为基础,鼓励教学创新,强化启发式教学,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和生师互动性。第二课堂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大力推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第三课堂统筹建设实践和实习基地,让学生感受真实世界,在服务社会中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四课堂实施交换学习、海外研修计划、联合培养等系列项目,引进和依托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进入国外先进教育、研究、公共机构的学习机会,营造开放、自主的成长氛围。第五课堂依托在线课程,推动MOOC、SPOC和混合式课程建设,推动新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第六课堂重点打造成长社区,建设校友网络,强化教师、学生、校友之间的联系互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推动终身学习。
(四)加快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双语课教学综合改革
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按照培养具有新儒商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完善通识教育课体系,明确不同学科通识教育要求,采用多样化教育教学模式,加强人文和科学素质培育。
大力推进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语文、思政课、公共计算机课、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综合教学改革。制定公共基础课教学综合改革方案,实行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量、训练量、作业量,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稳步提高双语课比例,制定双语课质量标准和分级管理办法,规范双语课认定工作,根据使用教材、外语授课比例和课程考试试卷等情况认定授课级别。
(五)加强教材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应用型教材建设,校企合作打造精品教材,拓展教材种类,有计划地组织编写能反映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成果以及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建设国家级、省部级、校级规划教材、内部出版教材(包括讲义、练习册、实验实习指导书、电子教材等)体系。建立自编讲义专家评审制度,立项资助优秀讲义出版。
(六)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完善实践教学总体规划,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实践教学管控体系建设。
理顺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完善各院(部)实践教学工作机制。
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完善实验室建设,提升实验室内涵,促进实验室与网络教学平台的融合,促进实验室开放共享。加强教学与就业实践基地管理与维护,制定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基地作用。
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丰富实践教学内涵,支持和鼓励实验项目开发创新,明确实践教学内容和规范要求,完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等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形成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管控体系建设。改革完善实践教学投入机制,探索和改进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建立健全实验课听课制度和督导制度,制定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教务、学生、招生与就业指导、共青团和各院(部)实践育人联动机制。
(七)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计划
制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聘请优秀创业校友、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办法,资助大学生创新研究活动,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加大投入建好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扩大创业孵化基地规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培养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青年创业先锋。设立创业学院。
(八)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学校与教学院(部)的权责关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赋予各教学院(部)更大的教育教学管理自主权,明确教学院(部)权责。适度增加教学预算经费使用的灵活性,下放教室管理、教师及兼职教师数量规划等权限。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二级学院设立专门教务管理机构。
完善管理手段,发挥工作量计算系数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级别确定不同类型实验课、实践环节工作量计算系数。对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师上浮工作量计算系数。分级别上浮双语课教学工作量计算系数。
(九)稳步推进学分制改革
按照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逐步实行全面选课制,逐步减少学生必修的核心课门数,构建“按学年注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学位”的教学管理模式。全面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完善弹性学制、双学位制、双专业制、转专业制等规章制度,取消补考,考试不及格须重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建立起有利于调动“学、教、管”的积极性、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的教学运行机制。
营造学生自由成长的氛围与环境,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学习和成长路径。对成绩优异、创新创业效果显著或学有专长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试行三学期制度。
(十)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稳步扩大专任教师规模。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层次分明的主讲教师、助教制度。
健全教师职业发展机制,构建教师发展服务平台。完善教师入职教育、实践锻炼、观摩教学、进修访学、学术交流等机制,促进教师执教能力发展常态化。设立教师发展服务中心。制定青年教师扶持计划。编制山东工商学院教师手册。
重视应用型师资的培养和聘用。完善教师挂职锻炼办法,加强现有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每年选送教师到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实践培训。制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完善外聘教师政策,加大从企业行业一线聘请教师工作力度,提高兼职教师队伍质量,逐步建立相对稳定、专兼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探索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
(十一)突出中外合作办学特色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要求,进一步规范和拓展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机构和项目人才培养至少要做到“四个三分之一”,即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扩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自主权,鼓励二级学院开展国际交流,增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十二)进一步完善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密切与地方、企业、行业的联系,对接社会需求。建立校地、校企合作联盟和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教师互聘、实习基地与实验室共建、联合科技攻关、项目联合申报、图书文献资源共享等工作。各教学院(部)和专业要主动贴近、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校地、校企、校校合作,逐步建立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
(十三)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深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深入开展以合作性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改革,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体验式、案例式、探究式、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综合训练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试点“大班授课、小班研讨”,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时数,提高课内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时间和空间。
以大数据时代的资源观、教学观和教师发展观为引领,创新教学手段和形式。研究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研发和推广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构建教育信息化平台,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校园网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功能,开展网上教学,实现教学管理电子化、网络化。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加强教学交互性。鼓励和支持教师使用慕课、微课等新型工具和手段,推动“MOODLE”平台教学、微信辅助教学等形式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开发慕课,加入省内、省际、行业间大学慕课联盟。
(十四)深化学业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完善学生学业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推进学业评价方式从单纯注重知识评价向知识与综合能力评价相结合转变,从注重结果评价向注重过程性评价转变。鼓励教师探索考试考核方法改革,根据课程性质、教学特点、学情分析等,采用期中考试、平时作业、小论文、小测验、调查报告、读书报告、实践操作、小组辩论等多元化的考试考核方式。逐步将教学全过程纳入课程学业考核评价范畴,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
(十五)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把师德建设作为单位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重要指标,纳入绩效考核。
完善教风考核评价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加强教风学风宣传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强化校训、校风、学风宣传与学习,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强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发挥师生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发挥学工队伍的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校纪校规制度的约束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学生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加强学风建设。严格学业成绩考核,激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严肃教学纪律,严格出勤管理,规范教学秩序。
建设标准化考场,建立远程监考机制和考风评价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与信息发布,促进学风考风进一步好转。
制定课堂评学管理办法,由任课教师、教学督导和管理人员联合进行学风评价,将学风评价结果作为班级、学生个人评优评先评奖的主要标准之一。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全面推行导师制。
(十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制定专业标准和课程规范,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方面的作用。院(部)建立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发挥教研室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基础作用。完善学生工作人员参与机制。
加强过程监控,完善教学督导监督、学生评教、教学检查、领导干部听课、教师自我评价、全面评学等“六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完善教学信息员制度,建立健全院(部)教学督导制度。
(十七)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制定山东工商学院教学奖励办法,对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管理、学生指导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显著进步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十八)发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对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
发挥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纳入学科建设绩效考核指标,提高学科、专业、学术团队与教学的融合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撑。
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提升科研能力,健全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机制与制度,注重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注重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人才培养之中,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教育。
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对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在开展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科学普及等社会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师资培养与引进、教学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校企校地合作;在社会服务中积累实践经验,把握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参与社会服务,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等。
(十九)强化教学条件保障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扩大教学实验用房、设备、教师工作室、图书及图书阅览室等的数量及面积,使教学条件与规划的办学规模相适应,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改革教学经费投入模式,科学设置教学经费投入项目,细化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绩效,逐步提高教学经费投入。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数字校园、数据中心、现代教学环境等信息化条件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公共教育教学资源。
(二十)做好改革的组织实施
学校党委与行政要加强对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经常研究教学工作重大事项,以教学为中心优化教学要素和办学资源配置。
有关部门和各院(部)要根据本意见制定具体计划并组织实施,学校党政部门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院(部)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工作由院(部)党总支与行政负责,院(部)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学校以本科教学质量的好坏作为衡量学校教学院(部)党政领导工作的一项主要依据和标准。
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改革主体作用。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各级学术组织的主导作用,有关改革措施要在教师中进行充分酝酿、凝聚共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关改革措施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广大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依靠学生党团组织、学生骨干和学生各类集体合力推进改革。加强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宣讲和深入研讨,引导全校师生充分认识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重要措施和进度安排,增强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部分涉及面广或者尚未高度共识的具体改革举措,要选择有条件的院(部)、学科专业、年级或课程、环节先行先试,在实践中取得经验后再加以推广,坚持顶层设计和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相结合,保证改革有序推进。
学校对本实施意见中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意见反馈、定期公布、考核评估,并与各单位绩效挂钩,作为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依据。
中共山东工商学院委员会 山东工商学院
2014年12月29日